top of page

感講你知:了解「小刺蝟」的需要



各位家長和教師,你們的子女和學生會不會像刺蝟一樣,很容易豎起刺?即使是聽到善意的提醒,他們也會馬上變得激動,並提出反駁?在我的班上,曾遇到這樣的學生,對我來說是一大挑戰。後來,我在「感講教師共學小組」學習了「善意溝通」,發現學生有戒心是源於過去不愉快的經歷,以及種種未被滿足的需要。


教師善意提醒 引起激烈反應


某天上課前,另一名班主任看見這名學生在玩文具,便以溫柔的語氣提醒他準備上課,需要收拾桌上的物件。沒想到,這個簡單的提醒竟然引起了學生激烈的反應,他猛力拍了一下桌子,大聲喊道:「我沒有玩過玩具,你冤枉我!你冤枉我!」我和同事當刻都十分驚訝和疑惑。類似的事件一再發生,這名學生對於任何人的提醒或建議都表現得很躁動,引起了我對他的注意。


我們學校自2021年與「JUST FEEL感講」推動善意溝通和社交情意教育。作為教師,我們不但教授學生相關課程,也有持續接受教師培訓。在其中一節「教師善意溝通共學小組」中,我學習到善意溝通的理論:「每一句說話、每一個行為都代表學生的需要」,更了解到創傷經歷對兒童成長的影響,促使我嘗試去了解那名學生的需要。


我向那名學生的前班主任和社工查問,發現他在低年級時經歷了父母離異,從那時起,他就變得敏感和戒備,容易理解大人的話語為有敵意和帶攻擊,缺乏安全感,所以經常感到恐懼。同時父母離異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創傷經歷,令他的「身心容納之窗」變小,所以當他感受到壓力的時候,就很容易「衝破窗口」,進到「過高激發」狀態,繼而可能透過對教師和同學大吼大叫或攻擊人來保護自己。


經歷父母離異 缺乏安全感


了解到學生的成長背景後,我在家長日只簡單花了5至10分鐘和他媽媽討論成績,然後就集中討論學生的需要。我和家長一起分析了學生戒心強的原因,並提出猜測——學生的戒心是源於缺乏安全感,而且可能跟父母離異的創傷經歷有關。媽媽聽後沉思片刻,認同我的分析,也表示會嘗試和孩子以善意溝通對話,一起回顧那段不愉快的經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家長日過後,這名學生有很明顯的變化,他變得不再那麼戒備,情緒變得平穩,學習和社交能力也有改善,更開始與我分享更多的想法。有一件事令我十分感動,就是他知道我喜歡某個卡通角色,某天早上神秘地叫我打開手,然後送我一個他親手用輕黏土製作的卡通角色!看見學生的正面轉化,我相信這就是善意溝通的力量。我們作為教師、家長持續去連結孩子的感受、需要,建立緊密的師生和親子關係,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大大提升孩子的身心健康。


每個戒心強的孩子,背後可能都有一段受傷的經歷,他們只是不懂得,或者沒有安全感去適當地表達自己的脆弱。我們鼓勵每個家長和教師都嘗試學習善意溝通,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讓他們有安全感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上文提及的「教師善意溝通共學小組」,是我們學校參與「感講伙伴學校計劃」的其中一個策略,歡迎各位有興趣的小學校長、副校長、教師,報名參加4月10日舉行的計劃線上簡介會「校園精神健康從何做起?」,可掃描二維碼或輸入連結,了解更多詳情及報名:shorturl.at/cdLM5


文:殷欣(「感講伙伴學校」真鐸學校教師)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164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