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JUST FEEL感講

郭梓樂不做律師引入情緒教育入選《福布斯》亞洲年輕領袖榜


別看輕自身力量,一個念頭隨時可創造意想不到的收穫,郭梓樂(Matthew)是絕佳印證者。

香港不少兒童承受學業壓力,加上家庭溝通及人際關係欠佳,影響心理健康成長。2018年,郭梓樂為了在更多學校建立同理心校園文化,讓每個孩子感受幸福,辭去教師職務,與兩位志同道合拍檔楊思毅、魏敬國創立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推動社交情緒教育(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迄今已與30家小學成為合作夥伴,向不少學生、教師及家長提供支援。


Matthew與拍檔去年入選《福布斯》亞洲年輕領袖榜,並成為救助兒童獎青年獎2024的得獎者。


SEL是近年不少歐美小學的必修課,香港鄰近地區新加坡及台灣亦早把SEL放在首要教學目標內。香港因課堂時間緊迫,SEL未獨立成科,然而愈來愈多有心人默默為兒童成長努力,期望可對孩子的生命帶來正面影響,Matthew是其中之一,因此今年獲頒救助兒童獎青年獎。



自小想貢獻社會

香港救助兒童會總幹事司徒恩讚揚郭梓樂在學校推廣社交情緒技能,貢獻不少,尤其疫情期間,學校、遊樂場及康樂設施關閉,小朋友只能上網課,長期困在家,缺乏正常社交生活,影響溝通能力。當時,Matthew的JUST FEEL團隊與另一機構Teach for Hong Kong,在香港救助兒童會資助下,合作推出「營造善意家園及校園」計劃,向低收入家庭和兒童推廣善意或非暴力溝通,將情緒教育帶到學校。


訪問期間,Matthew多次感謝團隊的努力。皮膚白皙、眼神機靈的他是一名愛書人,自小喜歡流連圖書館,把一排排書櫃的書籍閱畢,看完科學類,便投入歷史世界,再追看其他種類的書,閱讀量驚人。


難怪郭梓樂充滿自信:「可能喜歡看書,讀書沒壓力!」成功考入band 1中學,他很早已思考:「有什麼方法讓社會變得更好?」


於是大學選修法律,卻有一刻困惑:「人人都說律師好,可賺很多錢,然而我想做更有意義的事。」擁有中大法律系學士學位的Matthew,從未做過律師;但到過不同學校義教,亦曾擔任小學老師,發現香港知識教育出色,情緒抗逆力則落後全球。他認為,讓學生幸福快樂地成長,好好與人共處,非常重要。


郭梓樂回憶擔任小學三年級班主任時一件難忘事:「有名女生與男同學起衝突,勢成水火。」他請兩名學生小息會面,耐心開解:「我見你們相處不愉快,這個學期還有半年,這一刻並非要大家認錯,而是想你們盡情表達自己感受。」


漸漸地,兩名同學了解彼此生氣原因和期望,Matthew深感欣慰:「不到一星期,他們變成好朋友。我僅用了20分鐘協調,他們的友誼由小三維繫到小六。」


擔當全職教師時,他觀察到學童常因情緒表達不當發生衝突,教師缺乏應對知識和技巧。「小時候常說求學不是求分數,近年提倡價值觀教育,有了政策方向,卻缺乏具體執行框架,譬如老師培訓、學生課程,整個教育文化需要改變。」


於是Matthew與兩名同樣關注香港教育狀況的中大校友創立「JUST FEEL感講」,推動SEL。他解釋,SEL是一個關於如何促進學生身心靈及社交健康的學習框架,圍繞五大能力面向,包括: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交認知、人際關係及負責任決定。



SEL是由美國「課業、社交與情緒學習組織」(CASEL)提出的概念,屬於情緒教育的一種,2000年後在歐美流行。「起初我們引入SEL美國課程,香港試用不成功,主要是東西文化教育差異。」


西方教育強調個人主義、人權和自由,父母認為必須尊重小孩的天性,鼓勵他們勇敢去做想做的事;東方教育則有明確善惡、對錯之分,對於一個人言行舉止、安身立命,從小有清晰具體的指引。「我不能照搬美國那一套。我們訪問老師,了解學生最需要什麼,再邀請大學教授和專家顧問給予意見,優化內容。」


讓學生表達心情

郭梓樂指出,「JUST FEEL感講」的「感講夥伴學校計劃」,以預防為本、全校參與模式,跟夥伴學校合作,在學生、教師和家長三方面共建同理心校園文化;內容包括「社交情意教育」正規課程、教師和家長培訓、善意溝通工具等,讓成人和小孩學習到「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疫情對小朋友影響很大,Matthew回想有次與一名校長對話:「看見有學生小息時獨自站在操場,動也不動,問他緣由,原來只想等小息完結。」Matthew鼓勵學校發展「班級經營課」,幫助學生與同學和老師重建關係、互相認識、溝通交流。

校園布置方面,每間課室張貼一個善意溝通工具「感受之輪」。每天上課前,老師引導學生將磁鐵放在代表自己情緒的位置,包括快樂、傷心、生氣等,並提醒他們「感受無分對錯」,培養學生的表達習慣,讓老師多留意他們。



此外,小朋友可透過情緒小卡,進行自我覺察和管理,學習如何管理壓力、控制衝動,這些舉動能讓同學感受到老師明白和接納自己,釋放緊張感。


郭梓樂說自己小時候相當內向,看見人哭也不懂幫助,長大後知道需要同理心。「譬如見人很失落、很委屈,可告訴對方:我陪着你,有什麼需要就跟我講。想建立同理心,要靠善意溝通4個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讓每個人表達及理解彼此感受和需要,促進個人身心靈健康及人際關係。」


他形容現時團隊角色是學校的支援者、同行者、促導者,比當老師影響力更大更有意義。「香港有許多有心的教育工作者,記得一名老師初次見面,不停望牆上的鐘,表明職務繁忙,時間不多;第二次再見,他選擇背着鐘慢慢傾談,很感動,老師為了學生願意投放更多時間。另一深刻經歷是有一位不認識的副校長主動找我合作;原來他兒子在『感講夥伴學校』就讀,回家與父母分享社交情意教育內容,獲益良多,他想引入自己的學校。」


Matthew和團隊過去6年積極在主流學校推廣情緒教育,獲教育局信任,成為《約章》合作夥伴機構。他和楊思毅去年更入選《福布斯》亞洲年輕領袖榜,這個榜每年以「改變世界的潛力」為標準,選出30歲以下具有創新精神與領導力的傑出青年。


「記得網上面試,問我如何看待教育的未來,對於小孩成長發展有什麼建議。我沒個人Facebook、Instagram,因此希望小朋友少用社交媒體,多關注自己,探索個人方向和興趣。」


訪問尾聲,他推薦電影《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 2015):「看了超過30次,其中一幕粉紅大象Bing Bong感到悲傷,阿樂叫他樂觀點、別傷心,不獲理會。然後阿愁說:『我明白你這刻不開心,很痛苦。』一直坐在Bing Bong身旁,結果Bing Bong不再哭,站起來和阿愁一起面對困難。很深刻,這正好展現同理心力量。」

 

郭梓樂(Matthew)小檔案

出生地點:香港

年齡:28歲

家庭狀況:已婚

興趣:閱讀、看電影

學歷:香港中文大學法律系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

 

撰文:林艷虹

7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