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講你知:大人敢聽 細路敢講
- JUST FEEL感講
- 4月29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7天前

相信不少讀者聽過或看過《混沌少年時》這套非常受歡迎的劇集,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在劇中最深刻的一幕,以及這幕引發我對親子溝通和權力差異的思考。
第二集中,警官的兒子亞當主動找爸爸分享,以讓爸爸了解學校真實的情况,但亞當只是剛剛分享,警官爸爸就有點焦急和不耐煩地追問,甚至打斷他。亞當失望地回應:「你想走了,你想去健身房或工作,門在那邊,走吧,爸。」警官爸爸繼續緊張地追問:「你有這個案子的情報嗎?」亞當冷笑一下後,淡淡地回應:「你沒有進展是因為你不懂。」亞當的分享令警官爸爸如夢初醒、恍然大悟,也令爸爸終於可以破案。
善意溝通家長日 親子新體驗
我對這一幕深刻是因為,父子以上幾句對話,正正反映了不少親子、師生溝通的慣性模式:權力較高的一方(家長/教師)沒有營造一個安全的空間,例如焦急地催促、追問,甚至打斷、質疑,令權力較低的一方(子女/學生)不想或不敢分享真實的心聲或資訊。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慣性模式」通常是日積月累,令到雙方都習以為常。當權力較高的一方終於意識到有問題而想去改變時,有時我們很容易會一下子怪責權力較低的一方,為什麼不願意講或者不懂得好好表達自己,但沒有想到自己有份造成這個溝通模式,而權力較低的一方也很難去帶頭改變。而且,就算嘗試去改變對話的方式,亦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時間去重建早已失去的信任。我也試過在內心怪責學生或下屬「點解唔講」,後來才反思自己也有責任。
為了促進有效的親子和師生對話,營造安全、互信的關係,平衡權力差異,我們 JUST FEEL感講多年來有過不同的嘗試,其中一個最有效的就是「善意溝通家長日」:轉變學校常規家長日的形式,透過規範化的流程設計,確保教師、家長和學生三方都有5分鐘平等發言,分享感受和需要,而各人都需要專注地聆聽,不打斷、評論其他人。自2021年開始,我們已與數間「夥伴學校」嘗試,令不少早已學會把真實心聲藏於心底的小學生,嘗試在這個安全的空間與父母分享,令不少教師和父母,好像《混沌少年時》裏的警官爸爸般恍然大悟,發現原來自己根本不懂、不認識每日都一起生活的子女或學生。
班級經營課 促進師生關係
關係和安全感的建立靠日積月累,因此除了一年兩次的家長日,我們也與「夥伴學校」在每周的常規課堂,推行「班級經營課」,促進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關係。透過不同活動和溝通互動工具,例如「感受之輪」和「感講感受需要卡」,我們希望學生持續去練習並表達自己的感受,教師也能藉此好好聆聽、理解學生。
隨着教育局推出《4Rs精神健康約章》,當中提到「人際關係」是促進學生精神健康的重要元素,我們也希望支援更多學校透過「班級經營課」幫助學生建立緊密的人際關係,推動校園精神健康。因此我們與「策略慈善夥伴」宏利於近月首度推出「Re:FEEL 學校啟動包(感講夥伴學校計劃)」,免費提供試行資源予學校,包括班級經營課程、溝通互動工具及文化推動諮詢,讓學校初步體驗社交情意教育的成效,並探討日後繼續長遠合作推動的可能。在此我們再次感謝宏利透過是次合作繼續提升學校及大眾對學生情緒健康的關注!
工具、課程只是支援,最重要的還是我們作為大人,有沒有空間、意願和勇氣去聆聽孩子。因此,我想邀請各位作為權力較高的讀者們,將《混沌少年時》中的不當溝通引以為戒,持續覺察並反思自己與小朋友的溝通習慣,努力為子女或學生提供安全感,使他們能夠向我們真實地表達心聲。
文:楊思毅(「JUST FEEL 感講」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1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