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JUST FEEL感講

感講你知:同理心化解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近期備受關注,港大、中大和嶺大團隊在今年訪問了19所中小學逾3000名學生,發現近四分之一的小四、小五學童在過去一年曾遭受校園欺凌,其中言語欺凌比肢體欺凌更普遍。我們「夥伴學校」一名讀小五的連同學也遭遇校園欺凌,常被同學排擠和取笑,沒有人願意和他做朋友,「我在學校感到不開心,同學們都不在乎我感受,只顧着自己玩耍,對我視而不見,彷彿我是『隱形人』」。


鼓勵犯錯者表達感受

面對類似連同學被欺凌的情况,不少教師和家長或傾向嚴厲處罰,好讓學生分辨是非。然而,學生受罰後不反駁,未必是心悅誠服,嚴懲更可能產生反效果,使學生更「叛逆」,不僅無法減少校園欺凌和衝突,還破壞師生及親子關係。


心理學中的「羞恥羅盤理論」可以解釋這一現象。精神科醫生Donald Nathanson提出,當人因犯錯或受罰而感到羞恥時,會出現4種反應:「攻擊他人」,即推卸責任或怪罪他人;「逃避否認」,即為自己找藉口,甚至出現沉溺行為;「攻擊自己」,即自暴自棄;「退縮躲藏」,即孤立自己或逃避。這些反應都是當人覺得不受尊重和接納時的自我防衛機制。


為了幫助學生察覺並轉化這4種情緒反應,真誠地面對自己的行為及對他人的傷害,我們必須「對事不對人」,將犯錯者與其行為分開看待。當學生覺得受到尊重與公平對待,而非一開始就被要求道歉,他們才願意打開防衛的心,去同理受害者,並心甘情願地承擔責任、修補關係。因此,除了懲罰之外,我們還要鼓勵他們理解並表達自己行為背後的感受與需要。


營造安全空間 雙方平等溝通

連同學的班主任馬老師曾參加我們的「善意溝通」培訓,她決定在課堂上建立一個不批判、平等且安全的空間,運用「感受需要卡」來促進全班對話。為了確保同學們安全地分享心底話,馬老師事先聆聽了連同學及其他同學的心聲,並與他們分別協商,營造一個安全空間,讓各方輪流表達並理解彼此的感受與需要。


在課堂上,馬老師首先邀請班上同學分享對連同學的印象和感受,同學們紛紛表示:「玩耍時,連同學會突然走過來做一些奇怪動作,讓人不安。」「連同學會突然站起來妨礙大家,裝作性感的樣子,讓我非常厭煩。」老師並沒有對此評論或指摘,而是請連同學選擇一張代表自己感受的卡,並引導大家同理連同學的感受與需要:「連同學感到妒忌,大家能否試着理解,他為何會有這樣的妒忌感?」「他感到孤單,誰能理解他為何會感到孤單?」


由於班上同學有空間表達自己感受,並得到老師接納,因此他們能夠卸下防備,代入連同學的經歷去反思:「我明白了他做這些動作是為了吸引我們注意,想和我們建立友誼。」老師也鼓勵同學們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修補與連同學的關係。於是,同學們紛紛走到連同學身邊,擁抱他、鼓勵他,主動與他交朋友,讓連同學感動得流眼淚。連同學也願意向其他同學表達歉意,並承諾不再用以往的方式騷擾他們。隨着關係改善,連同學漸漸變得開朗,並持續學習如何與朋友相處。


本文記載的「夥伴學校」故事,亦獲得有線新聞節目《小事大意義》的採訪,主題為「敢說感受」。歡迎大家上網觀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qvAliU1Hkc


文:李楚倩(「JUST FEEL感講」項目主任)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1期]


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