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JUST FEEL感講

感講你知:生離死別



前一段時間,一位好朋友,也是JUST FEEL的前同事Ocean,因敵不過極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在僅僅27歲之大好年華與世長辭。得悉她的死訊,我不知如何反應,感到強烈的無助與不知所措。我發現,自己從小沒有在家或學校學過如何面對離別。也許父母為免子女傷心,會對死亡避而不談。華人社會下,表達負面感受更是難上加難。即使參與喪禮都非常沉默,或是在各種繁瑣的儀式中疲於奔波。可是再逃避,終究要面對這個課題,我們都無可避免面對生離死別。


受到Ocean親屬邀請,在追思會中分享,我開始覺察並感受她的離去,卻常帶着「喪禮其實是做給在生的人」的矛盾,感到迷惘和羞愧。原來我無法接納自己有「哀悼」和「表達」的需要。在友人的陪伴、音樂的共鳴下,我一步一步接觸自己面對Ocean離去的感受,也開始接納「我的感受和需要也是重要的」。除了傷悲、不捨、無力,原來更多的是悔疚、遺憾。約好在我留學一年後歸來與她再聚,可是我沒做到。自責沒有把握每個分秒與她連結,有些事仍想跟她分享,有些地方仍想跟她重遊。


/有些朋友想見面 有些承諾講了廿年

有些遊戲玩到一半未完 也只能那邊見/《那邊見》SWING


學習離別 學習過好當下


Ocean離開了世界,但我們仍能活出她的信念。記得她在患病期間,製作了一份excel,每日記錄自己感受需要,更以「感受需要卡」與其他病友連結。她若知道我在她離去後,願意同理自己,和自己和解,好好照料自己的需要,我想她亦會感到放心和滿足。追思會中,我們亦將「自我同理」這份禮物跟參與者分享。我們以感受需要卡佈置環境,當中有「傷心」、「感激」、「憤怒」、「無力」的感受,亦有「關心」、「支持」、「愛」等需要;又邀請大家一同參考感受需要卡,栽種已故善意溝通導師Inbal Kashtan提出的生命之樹根部——「自我連結」,停下來接觸內心的感受、滿足到和未能滿足的需要,還有想跟Ocean說的話。


在自我連結和表達當中,我憶起許多與Ocean共度的時光:她化身「樹懶」為課程故事可愛的角色配音,工作中互吐苦水的點滴,對共同願景的的促膝長談,簡單沉默的陪伴和擁抱,還有在她患病期間互相分享的畫作。記得她因為在乎JUST FEEL的研究工作,想盡快得到上司回應,口邊總掛着「喂呀郭梓樂(Matthew)去咗邊!」想起她皺着眉,着急和緊張的語氣,我會心一笑,亦欣賞她對工作的認真與熱誠。原來除了哀悼傷痛,我還想好好慶祝,慶祝美麗的她曾經存在這個世界當中,也慶祝我們曾經深入的連結過。「慶祝與哀悼」是相生相成的。我們會哀悼龐大的傷痛、憤怒、失落、無力。而我們會感到難過,是因為我們曾經有過如此深入的連結。因此,我們亦慶祝當中經歷過的感動與快樂。在追思會的分享當中,我們亦好像從前在office彈結他分享音樂的時光一樣,以歌聲緬懷Ocean。


/有多少苦痛有你和我一起度過 一起承受

有多少快樂有你和我一起享受 一起感動/


《當我們一起走過》蘇打綠


我想哀悼不會有完結的一天,但會沉澱、轉化和成長。Ocean的離去,也讓我學習面對離別,學習過好每個當下。不止成年人,即使是小孩子,其實也能察覺到離別的不安,或有機會遇到熟悉的人、心愛的寵物離開人世。讓我們一同學習善意溝通,幫助自己和孩子面對離別,好好的自我同理,共同慶祝和哀悼。


Ocean,我愛妳:﹚



文:霍靖兒(JUST FEEL 感講前項目經理)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87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i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