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JUST FEEL感講

香港第一家致力非暴力溝通NPO的療傷與修復故事-JUST FEEL 感講篇: 【感講同理心機構文化計劃】

圖像記錄/王寧 文字整理/顏瓊玉

「JUST FEEL 感講」是香港第一家致力在校園推動「善意溝通」(台灣稱「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NVC)和「情緒教育」的非營利組織,2018年成立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從而提升學生的身心靈健康;使命是賦能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培育下一代去活出善意溝通 - 長遠為香港孩子「精神健康」服務,讓師生﹑親子相處能「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當大家對彼此哭泣、爭執、氣憤、心累…

在對外推廣與服務的同時,基於大家還年輕,也承載了家長與孩子許多負面情緒,聽太多悲傷的故事卻沒有出口、彼此的連結太多羈絆…「感講」內部的年輕人們也遭遇到「感受與表達風暴」,他們對彼此哭泣、表達情緒,吵架、氣憤、疲倦、心累…


年輕的三位共同創辦人赫然發現,他們需要先幫助自己。於是,他們尋求外部網絡與專家協助,深入了解與研讀書籍,發現原來他們自己也受傷了,在2020年第一次團隊大擴充後短短半年到九個月時間內,因為種種原因,「組織內傷」了。自己受傷了,要如何幫助別人呢?


一個組織為自己療傷與修復的故事展開了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楊思毅2024年6月3日在對話影響力線上分享會便是以此為分享主題,他告訴大家,「感講」過去如何受傷又如何療傷、修復,他自己也在2023年把這過程寫下來,報名了第五屆朝邦基金會對話影響力獎,作為自己的功課。


這份功課獲獎了,朝邦看到的「感講」是有計畫的在組織內部發起並進行各類對話活動,藉由「對話」幫助組織順利解決管理難題,並獲得讓組織能持續發展的能量及契機。楊思毅在分享會上,用善意溝通的「慶祝、哀悼與學習」來總結這些內部對話。


在這段過程中,最珍貴的是,「感講」的成員有意識自己都更真誠地面對自己,有表達感受和需要,楊思毅自己也是:「大家吵架吵得很疲倦,聊得很累,不想再聊了,壓力很大;我不懂面對我的同事,不想回辦公室,無助、緊張,累積很多負面感受,自己狀況很差並且持續半年之久…」


展開慶祝、哀悼與學習

同事們說「我們先處理事情,再處理事情,根本沒有真正地處理心情」。


怎麼辦呢?為什麼會變這樣呢?在那個時刻很絕望的他,還是想要解決問題,有一天,他在網路上聽到香港另一個機構「創傷同學會」在線上交流談《組織創傷》一書,這場分享會和這本書對他如雷灌頂,他又重拾希望,於是進一步和創傷同學會的負責人「小曹」(曹文傑博士)深聊,尋求「感講」的解方:慶祝、哀悼與學習。


怎麼做呢?第一步,他跟另一共同創辦人郭梓樂回到他倆當年任教的學校借了禮堂,把「感講」整個團隊帶去,大家聚在一起,很真誠地把過去這段時間對彼此的正面、負面感受好好講一講,有憤怒、傷心、失望,也有感激、期望,找出大家共同的需要 - 如尊重﹑意義﹑學習﹑成長﹑真誠,再一起彼此道謝﹑道歉。「我們終於理解過去這段時間機構裡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修復傷害﹑修補關係」,然後,他們邀請了「小曹」和幾個衝突較嚴重的同事們再個別化解衝突。


先讓外部人帶領,下一次自己來

不只講,他們也寫下來,每半年進行一次這樣的內部對話:發掘衝突、理解彼此、彼此表達、感受需要。由 2021 年至 2023 年底「感講」已經進行了五次,但都由「小曹」帶領,對話後他們也透過匿名問卷調查,來了解大家是否更有安全感,是否重拾對彼此的信心與熱情,是否可以更真誠地對待彼此,結果是肯定的。楊思毅決定 2024 年初第六次由自己來,相信自己歷經前五次經驗,已有勇氣可以帶領同事進行下一次的慶祝、哀悼與學習。


「感講」的自我復原還在進行中,楊思毅自己有很深刻的覺悟,那便是察覺和療癒自己,「我為什麼害怕衝突?我為什麼逃避同事?我為什麼不敢直視某些人的眼睛?」在過程中,他察覺到自己的童年創傷,也學習分辨自己的創傷和組織創傷是什麼?他每每從中反思,從中又重拾希望,有勇氣和信心與團隊一起繼續嘗試「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核心夥伴」基金會鼓勵先照顧組織內部

「感講」是陳廷驊基金會的第三個核心伙伴,此創辦的資助模式著重於受助機構的基礎能力發展,而非坊間偏重的服務人次﹑活動數目。楊思毅說有賴於此資助模式而建立的信任,和基金會同事的鼓勵之下,他們更有勇氣先坦誠面對自己和基金會,慢下來並照顧組織內部,而顧問的經驗和人脈,亦讓這家年輕NPO少走冤枉路,楊說:「希望多些基金會認識這種資助模式。NPO與基金會能有信任關係,以及先照顧好機構內部的制度﹑文化。」

78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